试题详情
(2025·安徽高三上期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从海参崴铺设海底电缆至上海吴淞口外的大山岛,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收发国际电报,这是外国势力在中国电报业的开端。此后,其他列强也纷纷涉足,在沿海通商口岸建立电报线路和机构。面对这种情况,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40英里的电报线,用于军事通信,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的电报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比如在地形复杂的地区铺设线路,要穿越山脉、河流,技术人员需要研究合适的铺设方法,有的地方采用架空线,有的地方则需要在水下铺设。在原材料方面,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电报线缆和相关设备,同时也尝试在国内建立工厂生产部分配件。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聘请外国技术专家指导,另一方面开办电报学堂,培养本国的电报技术人才。电报总局制定了详细的运营和管理规则,根据地域划分了不同的电报分局,各分局负责本地的电报收发业务。在业务内容上,初期主要是政府和军事用途,如传递军事指令、情报等,后来逐渐扩展到商业领域,为商人提供市场信息传递服务。随着电报网络的不断完善,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国际电报业务也不断得到发展。 ——摘编自李月《浅析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中国电报事业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电报事业在晚清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河南开封高一上期末·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面对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略战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为 “救亡图存 ”所进行的探索,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这些探索都失败了?(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 ”指的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意义?(4分) |
2. |
(2024·山西运城高二下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880年12月,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请建铁路,由此拉开了朝廷内部关于兴建铁路的第一次争论。李鸿章等力陈铁路之用, “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 ”: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此外,铁路具有 “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 ”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 “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 ”的作用。但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则认为,修筑铁路的弊端有三:一是 “山川之灵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 ”;二是 “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 ”;三是千里铁路 “势难节节严守 ”,外敌 “一奋骨可直入室矣 ”。 ——摘编自曹文翰、张雪永《晚清朝廷关于修建铁路之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共有2.18万公里(部分线路被拆除),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铁路轨距不一、型号杂乱,有 “万国铁路博物馆 ”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由国家统一接管,不仅加快组织既有铁路全面修复工作,还集中力量组织新铁路建设,在 “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口号的影响下,先后建成成渝、天兰、包兰、兰新等铁路。从1952年开始,我国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并逐渐实现批量生产。到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17万公里,连通除西藏外的大陆各省市。 ——摘编自傅志寰、刘忠民、李子明《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朝廷铁路之争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影响。(9分) |
3. |
(2022·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期终调研·14)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历尽坎坷,复兴之路从未红毯铺地、一帆风顺。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这一特征的认识。(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