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山东青岛黄岛区高一下期中·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欧洲中世纪大学

202405160903023959

欧洲中世纪大学分布

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都没有校园和复杂的建筑群,只是一个享有特权的组织,人员包括了教师,有时候也包括学生。大学和其他较低程度的学校的区别在于学生从很远的地方赶来,集中到一起,从学者那里接受关于医学、哲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课程基本上以波伊提乌在6世纪提出的 三学 四艺 这七门自由技艺为基础,包括语法、修辞学、逻辑学、天文、几何、数学和音乐。在修完了这七门课程之后,学生可以申请教学资格证,也可以继续学习医药、哲学(在当时就是神学)或法律。

——摘编自【美】本内特、【美】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大学的特点。(6分)
(2)结合欧洲中世纪的史实,分析大学创办的背景和影响。(8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4·云南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 近世名门鲜克永世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 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 平民型宗族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1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 平民型宗族 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8分)

2.

(2024·天津红桥区高三上期末·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教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 政治权力 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 文化权力 ,这显示出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力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 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 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6分)

3.

(2023·湖北荆州八县市高二上期末·18)【赋税与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要理解明代一条鞭法引致王朝财政体制转型,并由此开启了王朝国家统治模式的转型,需要从中国王朝国家财政体制结构谈起。历代王朝财政体制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国家之财虽然从理论上都属于君主,但并不必定聚于中央。早在汉朝,国家财政的基础本来就在郡国,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措施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王朝财政制度,其结果实质上是加强中央财政的控制能力。但是,不管财政制度发生什么变化,都存在一个财用分掌于各级官府还是集中在中央的区别。藏之于州郡之财,甚至藏之于民之财,都是君主的,因为所谓 本身,也是君主之臣民,而地方政府和官民,不过是朝廷的执役,所以,在王朝体制下,财政运作需要处理朝廷与州郡之间分掌财用的关系,不是央地财权划分问题,而是天子治下 设官分职 的问题。

——据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材料二
11—16世纪,各地大体上形成了贵族会议,并进而由贵族会议演化出议会,而税权,也大体由贤人会议转入这些组织执掌。由于国家规模空前扩大,事务浩繁,征税更加频繁。每次征税,国王都必须说明理由,而无论什么理由,都必须征得纳税人同意。反过来,由于征税频繁,社会也相应形成了 不经同意不纳税 的习俗或传统。由于征税涉及切身利益,纳税人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税权,国王遭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纳税群体力量的强大,更反映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强化。这时,纳税人已经意识到赋税作为斗争工具的重要性,并以纳税主体的有利条件要求分享权力。而只要分得一定权力,就可以参与国家管理,继而制衡王权。

——据顾銮斋《赋税制度与欧洲政治制度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代王朝财政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一条鞭法实施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国与欧洲赋税制度演进的不同方向,并分析这种演进对各自社会治理模式产生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