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山东菏泽高三上期中·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的移民实边 材料一西汉形势图 ![]() 图6 材料二河西水源丰沛,河沟众多,草木茂盛,土地肥沃,雄关、险津环峙,是屏蔽关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势力强盛之时所锐意经营的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是西汉都城长安的御守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摘编自刘玉球《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 材料三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 “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元封二年, “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 “主屯田殖谷 ”。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 “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地区的移民实边进行合理的历史阐释。(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河南新乡高一上期中·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代生《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统一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2. |
(2024·广西柳州摸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张骞(公元前164—前114),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100多人,一起离开陇西,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西域之行。张骞先是被匈奴扣押达10年之久,在异邦忍辱负重,艰难求生。 “然骞持汉节不失 ”,始终不忘身负使命。后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 “匈奴右臂 ”,便拜张骞为中郎将,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其后,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率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武威、张被、酒泉、敦煌)和两关(阳关、玉门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张骞在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的同时,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张骞回国后升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后,这位功勋卓越的外交家去世。 ——摘编自王海威《探索中亚的史诗:张骞传》 从历史上看,张骞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请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
3. |
(2023·四川南充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 “瑷珲(今黑河)——腾冲线 ”(即 “胡焕庸线 ”)概念。他通过调查统计数据揭示出当时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即东侧半壁约40%的国土上集中了90%以上人口,西侧半壁约60%的国土上居住的人口却不足10%。 有学者认为 “胡焕庸线 ”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 “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两千多年来, “胡焕庸线 ”是活动的,时进时退,南北、东西有很大的 “摆动 ”。甚至可以说, “胡焕庸线 ”的进退及其两侧古来不断发生的冲突与交往,是中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及表现。 ——摘编自中国新闻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破解“胡焕庸线”难题?》 根据材料,从文明的视角围绕 “胡焕庸线 ”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