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3·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浙江卷>·28)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从秦朝开始,秦始皇赢政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隋唐两代,都城均建都在长安。隋和唐均以洛阳为东都,作为控制东部的重要据点,与西周经营洛邑的政治目的相同。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 ——摘编自《赵俪生文集》、唐紫昕《中国历代王朝都城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材料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芹川古村坐落在一条相对独立的山谷之中,从村落的外形看,口小腹大,天道自然,山水形胜,是典型的风水宝地。地势北高南低,整体地形地貌极为巧妙,呈 “葫芦 ”形状。一条小溪,横卧在村子中央,宛如衣带自上游飘至村口,溪水清澈见底,溪中小鱼成群,全村有30多座桥,半数以上是柏木搭成的独木桥,约有10公分宽。走在桥上,柏木会时常发出 “吱呀吱呀 ”的声音,溪的两岸屋舍俨然,环溪而建,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 ——节自芹川古村导游词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墨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天人关系中反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请说明孔子天人关系的特点。(4分)(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对都城选择的分析可以以点带面。请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历代都城变迁的特点,并介绍定都的依据。(5分) (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其中儒家多有论述。结合所学,阐述儒家思想在人地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②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芹川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结合所学,说一说其 “典型的风水宝地 ”是什么?试对其口小腹大和山水形胜村落布局予以描述。(8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浙江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 “学而优则仕 ”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墨家以 “兼爱 ” “非攻 ”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 “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 ”……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这一时段的困境,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当时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以致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19世纪末,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国文化出路。 ——摘编自曾加蒙《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华文化向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特点及其 “出路 ”,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阐述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5分) |
2. |
(2023·广西南宁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 ——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 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 “国鄙制度 ”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战国时期崩溃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国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城乡交流的异同。(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城乡交流的主要因素(3分) |
3. |
(202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上古时期,人们只称 “城 ”,而不称或少称 “城市 ”。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摘编自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 材料二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 ——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 材料三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一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材料四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不得不摸索出一套适应域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英国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简析材料一、二、三中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近代英国发展公共事业的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