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2·上海松江区模拟·3)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英国史学家柯林武德说过: 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
材料一
你们在这地区里已经亲眼见到工厂工人阶级的发展。这个阶级在几年前是不存在的;现在你们已经看到它在短短的时间之内人数发展很快。许多人是来自耕种地区;许多是来自威尔斯、爱尔兰和苏格兰。他们为了高薪而抛弃别的行业来到纱厂。我记得一些鞋匠放下了自己的行业来学纺纱。我记得一些成衣匠、矿工、尤其是大量的农民都放下了他们的旧工作来学纺纱……。

——1834年工厂调查委员会在博尔顿所搜集的证言

材料二
真正令人发指的,是现代社会对待大批穷人的方法。他们被引诱到大城市来,在这里,他们呼吸着比他们的故乡——农村坏得多的空气。他们被赶到城市的这样一些地方去。……一切用来保持清洁的东西都被剥夺了,水也被剥夺了,因为自来水管只有出钱才能安装,而河水又弄得很脏,根本不能用来洗东西。他们被迫把所有的废弃物和垃圾、把所有的脏水、甚至还常常把最令人作呕的脏东西倒在街上,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扔掉所有这些东西。他们就这样不得不弄脏了自己所居住的地区。但是还不止于此。各种各样的灾害都落到穷人头上。城市人口本来就够稠密的了,而穷人还被迫更其拥挤地住在一起。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工人阶级产生的因素。(4分)
(2)两则材料就认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而言,有何史料价值?(4分)
(3)比较两则材料,就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的陈述有何不同。(6分)
(4)对于这一历史现象,你如何认识两则材料的差异?(9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2·上海青浦区高三下调研·3) 公车上书 真相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 分)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 公车上书 时说: 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 公车上书 ,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 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 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 不收 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 公车上书 ,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 公车上书 ,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 (4 分)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4分)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 公车上书 史事的叙述。(4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12 分)

2.

2(2020·上海崇明区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模拟·22)工业之子——曼彻斯特(20分)
十六世纪的曼彻斯特是一个以手工纺织业闻名的市镇,到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世界著名的 棉都
材料一 图片中的曼彻斯特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曼彻斯特,评论说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托克维尔《英国及爱尔兰游记》

问题:
(1)①以上材料有助于了解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的直接证据有哪些? (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2分)
②以上材料有助于了解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的间接证据有哪些? (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位置上)(2分)
(2)结合以上四幅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工业革命的简况。(7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托克维尔言论的看法。(9分)

3.

(2019·上海闵行区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22)向 距离 挑战(19 分)
古往今来,重大的科技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1)根据图示,在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6 分)
(2)分别写出 A.B 两个时代 向距离 挑战的重要发明。(4 分)
(3)马克思认为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在 A.B 时代,世界是怎样被 拉近距离 走向整体的?(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