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4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为 “八山一水一分田 ”,1661—1840年,福建人口增加了近13倍,随之,福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众生存艰难被迫移居海外求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后,福建安溪一带都有民众参加,运动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民众被迫逃往海外。丁日昌在《为秘鲁在澳门、厦门等地拐骗华工出洋致总署函》中说: “此等承工华民,皆因兵燹之后,一时失业,受其引诱,其甘心愿往者,固无一二也。 ”尤其是十九世纪初期奴隶贸易废止后,华工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劳动力来源。1866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准予华人出洋承工,华工出国开始合法化。晚清福建华工出洋后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此外,部分华工流向美洲和马达加斯加等位于非洲的英法殖民地。华工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 ——摘编自《晚清福建华工出国探析》等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摧毁了欧洲的传统经济,导致剩余劳动力向海外迁徙。由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无法解决,欧洲国家开始发生周期性危机,社会极不稳定,至三四十年代,革命运动遍布欧洲。在政府高压政策下运动先后失败,许多工人感到失望,纷纷移民美国。西欧各国渐渐意识到人口外流可以减轻国内的人口负担,达到医治贫困的目的,逐渐取消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废除限制移民的规章,简化移民出国手续,以此达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而同时期的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据1871—1892年的统计,美国来自欧洲的移民中,有23%是熟练工人,还有一部分专业人员。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就是1871年来到美国的苏格兰移民。英国纺织厂的熟练技师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移民美国后建立了一系列棉纺织企业,被称为美国的 “阿克莱特 ”。 ——摘编自《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福建华工出国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福建华工出国与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不同。(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人口跨地区迁移的影响。(5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湖北高三8月起点考试·16)【近代国际移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出发,出国谋生。到19世纪70年代,6.3万中国人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人生活在 “金山 ”——加利福尼亚。这些早期出国者大多是契约华工或称苦力、 “猪仔 ”。他们名义上是受雇到海外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来做工的,实际上大多数华工是被人用欺骗、诱拐、绑架的手段运往海外的,他们从事最繁重的工作并无人身自由。当时美国人克拉克的调查报告中说白种人不愿做的活就强迫华工去做。华人劳工不仅仅在美国西进运动的采矿业中付出了劳动,更为著名的是他们在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铁路中洒下的血与汗。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工作在高山峡谷、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人因劳累身亡。据老华侨说,华工前后参加筑路的有四五万人,因筑路而牺牲的不下万人。 ——摘编自张晓路《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材料二19世纪60—80年代,随着相当数量城外移民的进入和租界的建立,上海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域外的物质文明、风俗礼仪和精神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英语开始被视为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官方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的建立,都透露出官方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而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翻译中介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扩展,掌握外语的人可以充任买办,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这也推动了上海的英语学习热潮兴起。 ——摘编自刘叶华《浅议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上海的使用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移民美国西部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域外移民在上海的活动。(8分) |
2. |
(2023·江西南昌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末以来,华北乡村发生巨变,灾祸频发导致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四处逃散,有的进入城市,有的流向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有的逃往陕西关中、陕西南部等相对富庶之地。 “闯关东 ”数量最多, “走西口 ”者同样数量庞大。前者移民以农垦为主,后者则以经商为主。山西在 “丁戊奇荒 ”中受灾惨重,人口亡失过半,灾后有大批外省移民来 “领荒 ”和 “垦荒 ”。人口大规模的迁出与迁入,势必对乡村社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 材料二20世纪以前,由于美国的劳动力不敷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遂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移民。美国于1860—1920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很少,而非洲多属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主要流入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成为当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既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技术的传播者。在每个城市,各移民群体都有自己的报刊杂志、体育和文艺团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贫民窟激增及排外主义的兴起,美国政府从1882年起颁布了一系些列歧视性的移民法。 ——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移民潮相比,近代华北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0—1920年外来移民潮对美国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谈谈如何应对人口迁移。(5分) |
3. |
(2023·浙江义乌5月模拟·24)人口迁徙带来文化重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 “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鸦片战争之后,时值国内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而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以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等手段吸引华工,甚至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数十年间,大约200万华工到达东南亚地区。他们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改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等 材料二 伍连德祖籍广东新宁县,187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槟榔屿;1902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出任北洋陆军医校帮办;1910—1911年间积极参与东北鼠疫的防治工作。在中国的30年间,在学术理论创新方面,伍连德与王吉民合著《中国医史》,梳理了中国自周代以来的医政、疾病史和医学家及其学派,对中医的现代性转型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在实践方面,积极投入中国的医疗事业的建设,如在哈尔滨、三姓和拉哈苏苏建立防疫医院。 ——据黄丁《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之间——论伍连德之中医现代性转型探索》整理 材料三关于难民的新闻报道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伍连德对中国医学的贡献。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以来保障人类健康起到关键作用的举措。(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以来难民的类型。有人说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从东方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结合所学从全球治理体系中国方案角度简述解决难民问题的 “东方智慧 ”。(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