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2·北京朝阳区高一下期末·31)【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礼记·大学》提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解释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在这种伦理观下,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 “天下情怀 ”,即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 “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 ”。142位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 “未来中国的梦想 ”。
(2)阅读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20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 “未来中国的梦想 ”的认识。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安徽阜阳高二下期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越是远古,社会习俗就越是国家政治教化的组成部分。节日是古代统治者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通过节日来与民同乐,制造欢乐祥和的气氛,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节日基本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而清明节则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之说。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由于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影响,中国节日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节日,如清明节最初是单纯庆祝农事的节日,后来演变为集扫墓、祭祀、踏青于一体的节日。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西方节日更多体现出人们的互动性、社交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 “谢肉节 ”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西方主要以单一性的节日为主,比如情人节、万圣节、父亲节,在庆祝过程中仅以一个项目为主题。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 材料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走出去 ”,提升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最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黄美琪《中西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节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推动我国节日文化 “走出去 ”的建议。 |
2. |
(2023·广东佛山高二下期末·19)西方曾兴起
“中国热
”,部分西方学者对不同时期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新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西方学者对中西文明的新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 “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 ”的表现。 |
|||||||||
3. |
(2023·辽宁丹东高三上期末·1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锌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 ——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