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1·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28)中俄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圣祖调兵永驻黑龙江之后,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至次年,已基本肃清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圣祖为表明清朝不愿意与沙俄打仗,而愿意谈判的意愿,又派了两名使者前往尼布楚。在和平的努力迄无结果的情况下,圣祖才决定以武力解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缔结,条约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另外由于条约签订,也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摘自李治亭《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康熙解决黑龙江流域问题的策略,并结合史实说明条约签订 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这一观点。(5分)
材料二
从1913年进师范学校,到1918年毕业,5年多学校生活使毛泽东的精神世界迅速丰盈。他在这阶段曾总结 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我憧憬 十九世纪的民主 、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 。1918年11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听了李大钊的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1919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1920年冬天,他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

——摘编自尹韵公《青年毛泽东的信仰确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转变。为 改造中国与世界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期创立了哪一新型社团?(5分)
材料三
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批苏联专家援华,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也书就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 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 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引自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试从铭记历史的角度,分析新中国 一五计划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影响。②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中俄两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所进行的外交实践,并分析其意义。(5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1·江西临川一中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高三模拟押题预测卷·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宣帝时,黄霸任颍州太守,一方面选择良吏分往辖区内宣布皇帝体恤百姓的诏令,另一方面下令属下的邮亭、乡官等各级机构都畜养鸡豚,以赡养鳏寡贫困者。制定各种规章条令,明确规定父老师帅伍长等基层人员的职责,颁布到民间并劝民 务耕桑,节用植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 。而且亲自到民间做调查,严防各级官员阳奉阴违,大打折扣。同时还派稳重可靠的廉吏到各地督查,告诚他们不可张扬,直接与百姓接触。他还实行 先教化而后诛罚 的方针,对各级属官加以爱护,不轻易调动和伤害他们。黄霸任太守期间,颍州社会安定,户口岁增。

——摘自纪宝成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黄霸治理颍州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守黄霸的优秀品质。(7分)

2.

(2021·河南新乡三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景,字仲通,东汉名臣。他从小就很聪慧,接交的朋友也很广泛。王景受人引荐得到皇帝赏识,却没有因为才华出众而招到他人妒忌。公元69年,汉明帝在黄河水患频发不止、百姓苦不堪言的情况之下,下令让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王景在接下治水的任务,到达指定地区之后,首先做的是勘察发水处的地势,并根据勘察结果制定方案。第二年夏天,行洪渠道筑成,河水外溢问题得到解决。王景在面临治水工程浩大的情况之下依然保证了治水工程质量,在1048年(宋仁宗时期)之前,黄河没有再发生见诸正史记载的大规模改道。王景的治理黄河方案对现今中国治理黄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当时黄河周围的人民为水所患之时,王景勇于承担使命,给人民带来了富足和安康。

——摘编自刘朔《从﹤王景治河辨﹥看东汉王景及其治河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景治理黄河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景取得治河成就的原因。(6分)

3.

(2021·浙江高三模拟考试·28)多元兼容伴随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民族团结使国家走向富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入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服纨绮以见公主。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之;亦渐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

——摘自(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
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归纳这一事件的内涵,并指出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4分)
(2)阅读材料二,概述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试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族观的具体体现。(5分)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和实行的管理举措。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事务的角度,概述中国民族关系史发展的主流趋势。②材料三中,在百年抗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试以抗日战争为例,说明 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的领导核心及其在抗战中坚持的战略总方针,并从反抗外来侵略的角度,论证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