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0·北京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模·16)
“宾阳中洞
”(11分)
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11分)(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 150 字)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1·河南信阳高三12月调研考试·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 “三省分工 ”……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 “互相制衡 ”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材料二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改革,这种改革发展趋向从政府的组织上看,在保持门面上前后一致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新机构功能上更具有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机构。可是这些机构只获得局部成功,最终却没能改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宋:大胆的试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 “近于至善 ”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务实态度在政府组织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并据此分析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的原因。(8分) |
2. |
(2018·江苏徐州考前模拟检测·21)(14分)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在北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惊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处处皆为敌国也。 ——(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 材料二 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5分) |
3. |
(2014·山东德州一模·40)(20分)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材料二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 “尽变其辙 ”的含义及其意义。(8分)(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