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6·江苏盐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6)(10分)自古以来,我国对市场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曲折起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私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大明律附例》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三 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明朝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农业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实质。(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0·广东顺德高一第二学期期末·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代北京城各门通什么车,都有规定。正阳门大多走皇轿或宫车,因皇帝和大臣出宫城往往经千步廊出正阳门……崇文门大多走酒车,因南郊烧锅制酒。朝阳门走粮车,因南方的大米经运河到通州,然后顺大道拉入朝阳门……安定门走粪车,因靠近地坛,东、西、南三面均有粪场,晒干后卖给农民肥田……阜成门走煤车,从西郊门头沟挖的煤,进阜成门较为顺当。 ——据贺树德《明代北京城的营建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粪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滞后的卫生防疫措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据【美】洛瑞·克莱门《美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三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严且备矣 ”,但 “究其实,无一人过问 ”,以致北京城 “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 “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 “官吏闾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北京城市管理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当时美国城市和中国的北京城面临的共同问题,指出各自产生的原因。(1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
2. |
(2015·北京西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54)(20分)玩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相应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解放后,政府决定兴办玩具工业,部分企业迅速恢复生产,一批家庭手工业作坊开办……1956年,个体手工业户和作坊组成26家生产合作社,10多家私营玩具厂公私合营,组成7家中心厂。1958年,玩具被列为全市轻工业重点发展行业之一。 ——《上海通志》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对上海玩具行业改造的两种形式及其实质。(4分)材料三 中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全球约有70%以上的玩具是在中国生产的。 (3)结合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4分)请你为中国玩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2分) |
|||
3. |
(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6)(16分)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批评这一派说: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所不及者维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 ” ——曹聚仁著《中国近百年史话》 材料二 1912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 材料三(1)材料一中梁启超批评的 “这一派 ”是哪派?其批判是否有理?为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张謇等人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推进现代化角度评价辛亥革命。(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