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5·上海徐汇一模·37)国书的 较量
十八世纪末英国与清朝政府间的国书,折射出两国的社会现状。透过书信,我们可窥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态度和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793年9月,马戛尔尼面见乾隆帝,递交国书,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了七个请求:
(1)允许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
(2)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设使馆
(3)允许英国在舟山附近一岛屿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4)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5)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6)允许广东及其他贸易港公表税率,不得随意乱收杂费
(7)允许英国圣公会教士到中国传教
材料二 1793年10月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回信: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凡外藩使臣到京,译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施。……天朝鉴其(西洋诸国)……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是尔国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1)依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府的最迫切要求是什么?为何会有如此迫切之要求?(4 分)
(2)材料二乾隆帝回信主要拒绝英国哪项要求?概括拒绝英国要求的主要理由?(4分)
(3)你如何看待乾隆帝回信拒绝英国的理由?(6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3·上海普陀一模·38)18—19世纪的中西方贸易(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分析两种贸易方式带来的影响。(6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

(2013·上海闵行二模·37)中西科技成果比较
问题:(10分)
(2)根据图示,指出3世纪以来中西方在科技发展史上的不同趋势。(2分)
(2)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不同趋势产生的原因。(8分)

3.

(2013·上海静安二模·37)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 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 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 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 ,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 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

——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11分)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 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 和明成祖时期的 海上探险 分别指什么事件?(3分)
(3)概括材料三中的 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 的特点?(2分)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 现代经济体系 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