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可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8分)
(2)材料一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6分)
(3)材料一、二都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论证的实质是什么?(6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在后果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 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 “……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013—2014学年《三维设计》人教版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跟踪训练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1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3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 内乱 面前,犹能做 中华大帝国 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改革是被迫的 ?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 政治体制的改革 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 19世纪90年代以后 思想 加速 发狂 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李鸿章说: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 富强之本 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待 西学 认识上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