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林则徐及其夫人的蜡像是最早在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的中国人蜡像。一百多年前,王韬、刘锡鸿到该蜡像馆参观过林则徐的蜡像,并将他们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甫入门,即见有华人男女各一,侍立门侧,若司阍然。男则衣冠翎顶,女则盛服朝裙。余惊询何人,以林文忠公对。盖禁烟启衅,虽始自林(则徐),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 材料二 入门右首,则林文忠公(则徐)像也……文忠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上华文,下洋文。夫文忠办禁烟事,几窘英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材料三 下图为何伯英著《图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中的一幅插图,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画像,背景是当年在欧洲流行的 “中国风 ”庭园景色,单张上以大字印着 “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 ”,较小的文字为: “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 ” “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 (1)上述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能说明杜莎夫人蜡像馆为林则徐及其夫人立像的原因?为什么?(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为林则徐是鸦片战争的发起者,你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6分)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则徐。(6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4分)(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3分) |
2. |
读下图:
(1)分别说出图一、图二反映的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战争后中国被英国割占的领土。 (2)图二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域分布上同图一相比较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有何相同? (4)以上材料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何关系? |
3. |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 “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 “南京大屠杀 ”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材料三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 “威严 ”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6分)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 “南京大屠杀 ”之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4分) (3)材料三图一中会议的会址在哪个城市?这次会议有何意义?(4分) (4)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二分析,为什么遵义成为历史名城?(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