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江苏高考·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10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1·湖南高考·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表5 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肆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 一大 代表群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6分)

2.

(2011·山东高考·34)【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0分)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 边区 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 边区 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3.

(2008·海南高考·27)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 新政协 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事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新政协 改名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的目的和背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