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全国高考Ⅰ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 安危治乱 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 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包青天 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4·四川凉山州一模·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传统史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变法不仅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也引起了激烈的 党争 ,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北宋黄庭坚云: 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近代梁启超评论王安石及其新法,则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的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了案。梁启超的观点,得到了多人认可,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毛泽东在给学长萧子升的信中提到:“(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摘编自韩峰《王安石的官场沉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传统史家、黄庭坚、毛泽东评价王安石的着眼点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这样评价王安石的原因。(6分)

2.

(2019·上海宝山区高三第二学期学业等级考质量监测·21)中国古代的智慧(15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历史上的众多 智慧 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1)将下列 制度创新 重要时期 相对应(填写字母)。(8分)

重要时期

制度创新

1秦朝

A:科举制度

2两汉

B:金瓶挚签制

3隋唐

C:郡县制度

4清朝

D:刺史制度

(2)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智慧。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7分)
(A)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 ;(D) 儒表法里 ;(E) 格物致知 ;(F) 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 ;(G) 杯酒释兵权

类别

重要史实

政治智慧

思想贡献

科技发明

3.

(2013·全国高考Ⅱ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 变风俗,立法度 ,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 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 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 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