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全国高考Ⅰ卷·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 ”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 “旁章科条 ”迅速增至359 “章 ”,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 “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 ”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 “令 ”,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5·四川广元高二上期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武帝后,法律思想也渗透了儒家礼教的学说,强调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而刑罚则是在必要情况下辅助使用的。汉末动乱,传统儒学分崩离析。曹魏时期的刘廙著《先刑后礼论》,一反汉代正统理论,提出制定法(刑)重于自然法(礼)。钟 荀的《刑措论》也强调了制定法的重要性。而丁仪、王粲则为主德派的代表。丁仪在《刑礼论》一文中,用天人感应的观点解释先礼后刑。王粲则基本上以德治礼教为着眼点。司马氏政权建立后,儒家的礼教思想重新恢复了统治地位,刑礼先后的争论基本结束。两晋统治者虽提倡礼律并重,但用刑是为了保证礼的施行。魏晋以来,还出现了一批放达的名士,认为人性本于自然,应按自然规律生活,不能以礼教成法律加以牵制或压抑。东晋葛洪的思想则较为复杂,既信奉道教,又推崇儒学,也一度力主明法严刑,企图揉合儒、道、法于一家,为封建统治提供更广泛的理论基础。兼取儒、道、佛、法各家学说,这正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法律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法律思想演变的原因。(7分) |
2. |
(2023.1·浙江高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 ”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 “律令国家 ”,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 “唐太宗与魏 徵的关系 ”,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 |
||||||||
3. |
(2021·浙江金华十校高三11月模拟考试·28)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 “仁者,本心之全德 ”, “心之全德,莫非天理 ”。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 ”。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 “以养民为本 ”, “爱养民力 ”。 ——摘引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中庸·集注》《朱子语类》等 材料三早在先秦时期 ,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理念就已萌芽。战国的《六韬》就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记载;西汉的《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观念,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共治观已经形成。在治理模式上, “共治 ”表现为国家层面上的 “君臣共治 ”和地方层面.上 “官绅共治 ”。 ——徐亚文、刘洪彬《共治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思想的核心,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荀子与董仲舒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5分)(2)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 “德治 ”思想。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朱熹 “德治 ”思想的基本内涵。(4分) (3)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的结果。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 “君臣共治 ”角度,以孔子、朱熹、黄宗羲为例,指出他们在 “君臣关系 ”方面的思想主张。②从 “以人民为中心 ”视角,以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探索。(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