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全国高考Ⅰ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 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 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 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5·安徽亳州高三上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希腊数学中的严格证明的精神是希腊 批判精神 的写照。市民们为了名誉在民主城邦的各种竞赛中相互竞争,这似乎与欧几里得公理化数学的风格相似。但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具有一些希腊数学无法领会的元素。《九章算术》通过算法运算来获益,这是东方数学的最高形式。其各章内容如 方田 粟米 衰分 均输 等都在平常的实际应用中有其来源。

——摘编自【日】佐佐木力《数学发现和论证的两种原型:古希腊与古中国》

材料二
达·芬奇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数学的极端可靠性产生怀疑,他就会陷入混乱。伽利略甚至认为宇宙就是用数学的语言书写的。随着航海的需要及历法的推算,三角学被推向了数学舞台的前方,其后绘画、制图的刺激又导致了投影几何学的诞生。17世纪,牛顿借助严格的数学方法,将整个力学建立在严谨的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其力学体系成为大工业的科学基础。

——摘编自李小平《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

材料三
1952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数学研究建制化的开始。数学所的基本任务是 遵照党及政府的科学方针,发展关于数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数学的研究工作,培养干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自此,中国开启了自主创新发展现代数学研究的光辉征程。

——摘编自张平《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之路——中国科学院数学事业的发展及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数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数学发展的影响。结合材料一、二、三,阐述中国和西方数学发展的启示。(13分)

2.

(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 、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 弘、德之间,枕有淳本务实之风。 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 工商务实勤俭 。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 万历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 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靡,顾炎武认为: 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 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 大批量需求 时期。

——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12分)

3.

(2015·广东高考·38)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 读经讲经课 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