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全国高考Ⅱ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 ‘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陕西铜川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 “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 ”。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 “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2023)研究发现,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摘编自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五四 ”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 “文化立国 ”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 “红色经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 “文化富国 ”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文化富国 ”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 “文化强国 ”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 “文化强国 ”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 “强国梦 ”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 “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文化派和新文化派的观点分别给予评价。(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 “文化立国 ”历史成就的原因,并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 “文化富国 ”到 “文化强国 ”的必然性。(9分) |
|||||||
2. |
(2020·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 “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程朱理学,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 “内圣 ”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好些人都有 “工商皆本 ”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儒学 “新开拓 ”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新开拓 ”出现的原因。(12分)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材料三 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文学。又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13分) |
3. |
(2019·四川成都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欧战以前, “以主张仿效西洋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固守中国习惯者为旧 ”,之后一变而为 “以主张创造未来文明者为新,而以主张维持现代文明者为旧 ”。到1919年底,谈论、使用 “新文化运动 ”一词才成为一种时髦。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以及 “恋爱自由 ” “劳工神圣 ”的口号,都开始普遍出现于社会。五四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 “主义时代 ”。1920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改造中国需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 “主义 ”……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 “觉醒 ”?如果从戊戌维新起中国人就在寻求根本性的改变,则那一系列阶段性转变,应是对何为文化之 “根本 ”的认识在步步深入,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文化的认知。 ——据罗志田《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等 材料二 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 “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 ”;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 “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 ”,要求学生 “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 ”。而共产党人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 “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 ”。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 “五四运动 ”阐释为中国的 “文艺复兴 ”。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 “五四运动 ’’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9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阐释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