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江苏高考·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10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 三民主义 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主义 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因袭

规扶(吸取)

创获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8·浙江杭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3)【加试题】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孙中山及甘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1925年3月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孙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上继其遗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模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历史上传为 佳话
但对甘地非暴力思想也有不同意见。印度另一位政治领袖真纳就认为甘地改变了国大党成立的初衷。在非暴力不合作的口号下,国大党发动群众斗争,最终伤害的可能是印度的长远利益和民众利益……(家庭纺织运动)要求全国民众回归土布手摇纺车时代,尽烧价廉物美的洋布,最后实在无法推行,不了了之。

——摘编自林达《历史在你我身边》

(1)为 超越狭隘的种族诉求 ,孙中山先生作了怎样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先生晚年为 进步 奠定了怎样的基础?(6分)
(2)根据材料二,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认识①推动印度独立,产生较大积极影响; ②政治上和经济上伤害了长远利益和民众利益,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认识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2.

(2017·江苏镇江三模·24)孙中山和华盛顿被称为东西两 国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这种民权,只有民国的国民才能享受,而必不能把这种权利授于反对民国的人,也就是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孙中全集》

材料二 1782年5月,华盛顿手下刘易斯尼古拉主张美国应成为以华盛顿为国王的君主国家。对此,华盛顿说: 我怀着极为诧异和震惊的心情认真拜读了阁下的意见书,实不相瞒,先生,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不能不严加申斥。

——(美)大卫·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涵的演变(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在建立战功、和平建设上的典型史实(3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东西两 国父 相似的优秀品质。(2分)

3.

(2015·山东高考·48)【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0分)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孙曰: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