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江苏高考·21)(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 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全国高考甲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 ”,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 “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强调 “正音 ” “雅乐 ”,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又说: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在孔子看来, “乐教 ”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 “乐教 ”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 “乐教 ”思想的影响。(6分)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
2. |
(2023.1·浙江高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 ”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 “律令国家 ”,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 “唐太宗与魏 徵的关系 ”,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 |
||||||||
3. |
(2020.7·浙江高考·28)古语有之:
“顺乎天,应乎人!
”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
“民生
”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引自《墨子》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三表法 ”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5分)(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 “存百姓 ”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4分) (3)从 “观百姓 ” “存百姓 ”到 “谋幸福 ”,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 “存百姓 ”之 “存 ”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 “存百姓 ”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 “谋幸福 ”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