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安徽高考·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 “支柱 ”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 “大厦 ”,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15如下: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8·全国高考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
||||||||||||||||||
2. |
(2018·江苏高考·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 “包容力 ”和 “生命力 ”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3. |
(2016·北京高考·37)(36分)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 “中民 ”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 “笃于礼薄于利 ” “以天下为忧 ”的君子,以使得 “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 “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 ” “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 ” “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