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安徽高考·22)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 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 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 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2.6·浙江高考·25)王国维曾说过: 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清华简 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 黄帝有子曰蚩尤 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 百家 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 子爵 之谓;有学者则释 为一种 社会性关系称谓 。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  )
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
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盲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
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
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

2.

(2015·北京高考·12)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

(2013·浙江高考·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