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安徽高考·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30分)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 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 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 ;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 五族共和 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 中华民族 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 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 中华民族 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 留京之官 ?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7·海南高考·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 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 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 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他呼吁国民党 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8分)

2.

(2014·广东百校高三联考·39)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丰富的史学遗产不仅为人们学习历史、把握现实提供了便利,同时更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述往事,思来着

——《汉书·司马迁传》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材料二 我们党反复强调全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说: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邓小平告诫全党: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据《光明日报: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的原因。(4分)
(2)优秀民族精神往往可以从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从材料一中两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有些民族精神?(8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将自身的成长与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的。(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史学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8分)

3.

(2013·江苏高考·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10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 迁都 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 改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