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安徽高考·36)(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1·全国高考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 研究 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 异邦人 ,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 本纪 为纲,以人物 列传 为主体,被称为 纪传体 ,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5分)

2.

(2018·北京高考·37)(36分)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 篇目举例 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 历史学的世纪 ,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 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12分)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 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从 能力或方法 价值观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2014·福建高考·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4)在近代,科举制 西国莫不慕之 ,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