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0·安徽高考·3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 独特建树 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中 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10分)
(3)怎样理解科学 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如何应对这种 潜在的危险 ?(10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9·上海高考·22)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9分)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在搜集到的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够印证城市环境问题者,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5分)
图1:《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图2:《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年)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

②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

(3)第三步: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解释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一 1800年和1900年10万以上人口的欧洲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 早期市政建设大事记

1842

英国查德威克报告呼吁改善城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万式。

1848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去,赋子城市广乏权力建设现代卫生系统。

18531869

去国政府半先实施巴黎城市规划,拓建林荫大道,建成下水道系统。

1890年代

欧美国家用有轨电车取代马扛街车,实现了公共交通的革命,拓展了城市的空间。

2.

(2018·北京高考·37)(36分)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 篇目举例 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 历史学的世纪 ,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 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 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12分)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 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从 能力或方法 价值观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2014·安徽高考·36)(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 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1)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