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
加载中...

试题详情

(2014·天津高考·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 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 作事轩昂,向曰 扬气 ……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 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 扬气 今则竟曰 洋气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 摇着打 走着打 ,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 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2)材料二中的 洋气 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 扬气 变为 洋气 的原因。(6分)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

抱歉!游客和普通扣点用户不能查看试题解析,下载后才可查看,点此查看解决方法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8.11·浙江高考·33)【加试题】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 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 ,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 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即 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 胡焕庸线 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 胡焕庸线 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 胡焕庸线 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 胡焕庸线 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 胡焕庸线 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 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 ,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2)围绕 胡焕庸线 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 胡焕庸线 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 胡焕庸线 一缕曙光 。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4分)(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

(2018·北京高考·41)(26分)坭兴陶、宜兴陶、建水陶和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行业衰落。建国后,紫砂壶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阶段

紫砂壶生产状况

195520世纪70年代末

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国营宜兴紫砂厂建立。

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民营紫砂厂陆续建立。1998年,国营宜兴紫砂厂改制为民营。紫砂陶匠和私人工作坊大量涌现。

(2)从所有制变化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3.

(2009·江苏高考·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 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