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天津高考·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 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自置吏 ,二是 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 矫秦县之失策 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 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1·北京高考·16)明堂(10分)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 朝诸侯 祀文王 。《周礼》记载,西周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 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 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 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 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 起明堂 ,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 布政事 。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4分)

2.

(2019·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 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 门生故吏 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 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3.

(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 官有能而禄有功 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 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 四善 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 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 的新认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