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天津高考·14)(16分)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二十六年,皇帝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口口,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2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2分) (3)依据材料二,说明 “平叛战争 ”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2分)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0.1·浙江高考·28)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朕(康照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 ”又曰: “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 ——摘自【清】康照帝《御制耕织图》序 材料二 “佃户终岁勤动,祁寒暑雨,吾(地主)安坐而收其半,赋役之外,丰年所余,犹及三之二,不为薄矣。而俗每存不足之意,任仆者(管家)额外诛求……此何理耶?且思朝廷一布宽恤之诏,百亩之家所益几何,而欢传万口;下加徴(征)之令,百亩之家所损几何,而怨咨载道。 ” “其买田者大率客户,然田虽买而无人为耕,大率买二十顷田而所耕者不过二顷,以客居之人,非游宦则商贾,不能涂体沾星以从事南亩,而本地之人,则已死亡过半矣。 ”——摘自【清】张履祥《补农书》、《清经世文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根源: “一个是农耕生活,一个是家族本位 ”。 “比起埃及、巴比伦,甚至印度,中国是个大农业区。……这一历史条件,使中国农耕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由于中国自古及今,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都和植物一样定居在村庄里。这种凝聚力就更显得牢固。……家族的长期存在和成为社会的本位,遂使家族成为中国文化的繁殖和滋生点。 ”——摘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 “近古 ”的治国原则。从 “研求治理 ” “天下国家 ”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4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扼要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5分)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对乡土中国的观察中,基于 “社会原因所产生的不均 ”,提出了 “反抗线 ”的认识。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②历史学家钱穆认为, “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 ”。试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为例,指出家族聚落的中心所在,并加以实证例举,简述其所宣示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6分) |
2. |
(2018·全国高考Ⅲ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 “安史之乱 ”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 “削藩 ”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 “元和 ”,史称 “元和中兴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 “跋扈 ”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
3. |
(2010·海南高考·33)(8分)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 “一法度衡石丈尺 ” 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 “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 “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 ”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5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