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0·天津高考·12)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0分)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 “十恶 ”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 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3分)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6分)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4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2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7)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4·山东高考·38)某历史兴趣小组以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
”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24分)
材料 甲:图9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 |
2. |
(2009·天津高考·12)(40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6分)(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 “办法 ”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4分)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 “几次波折 ”中最严重的一次。(2分)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展 ”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8分)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4分) |
3. |
(2010·北京高考·37)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6分)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4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4分) 主题三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工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