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09·天津高考·13)(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07·山东高考·35)(10分)【历史——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战争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但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战争有不同的思考和主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历史部分)【带解析】
材料二 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实际上的必要。它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必要,一种逻辑的要求。国家这一概念意味着战争的概念……”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2)结合二战后西欧国家团结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史实说明材料二所宣扬的观点是错误的。

2.

(2011·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3.

(2011·北京高考·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