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四川自贡二模·13)(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 “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 (1)依据材料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10分)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 “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 ”,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 “社会制度改变 ”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 “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 ”,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 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②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 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 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 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 (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评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0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4·辽宁大连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人口迁移的去向概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2. |
(2014·安徽安庆三模·37)(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 “退还 ”的部分 “庚子赔款 ”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 “国立清华大学 ”,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 “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 ”,形成了著名的 “清华学风 ”,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的主要原因。(8分) |
3. |
(2014·江西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请回答:比较礼单一、二,提取两项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