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四川绵阳二模·14)(26分)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西汉高祖7年规定,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 “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 ”外,又 “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 “摊丁入地 ”,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材料二 “我国人口增加率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50%,可见落实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 ” “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 ”(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蔡舫,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0分)。 (2)材料二、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有何建议? (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湖北华中师大附中高三教学质量联合测评·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英国公司不断派商船到宁波、定海一带贸易。这一活动引起清政府的注意,江浙为清朝财源之区和漕运重地,绝不容许在这里出现第二个澳门。清政府遂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收缩贸易口岸,把中西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颁布 “防范外夷五项规条 ”,重申广州一口通商的规定。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同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年(1864-1894)出口净值由48,655千关两增至128,105千关两,增长了1.6倍多;进口净值由46,210千关两增至162,105千关两,增长了2.5倍。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出口值由128,105千关两增至377,338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进口值由162,103千关两增至471,504千关两,增加了约2倍。——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三 1950年,中央贸易部设立了对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口公司、经营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中国进出口公司以及中国畜产、油脂、茶叶、蚕丝、矿产等国有外贸公司。1950年,国有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到1952年则上升到92.8%,已占绝对优势。——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6分) |
2. |
(2017·河南洛阳三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度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1分) |
3. |
(2016·四川乐山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
——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 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