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福建福州高三期末·27)(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 ——李贽《焚书》(1 590年)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 “敲门砖 ”的差使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4分) |
||||||||||||
2. |
(2015·广东中山高三期末·28)(16分)社会风尚是指在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 “袍 ”和 “泽 ”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宋初 “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 ”,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 “衣服之章,上下混淆 ”。……朱熹感慨: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 “团龙、立龙 ”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 “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四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 “过激 ”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 “民国范儿 ”。——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尚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更盛,请结合所学指出其更盛的主要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怎样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风尚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民国范儿 ”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谈谈你对 “民国范儿 ”的认识。(2分) |
3. |
(2014·江苏无锡高三期末·22)(14分)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引入政治史的研究,不仅能弥补传统政治史研究的不足,而且拓宽了政治史研究的视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大量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蔚为一股 “黄帝热 ”。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材料二 1925年3月12日, “革命尚未成功 ”之际,孙中山却先行病逝。……着手修建中山陵的同时,留守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筹款五十万元,在广州修建孙中山纪念堂和纪念图书馆。当时,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困窘,但还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要求政府职员捐薪、向人民收取呈词附加费、销售孙中山纪念章、发动各校学生向全社会劝捐、要求各县县长担任额定募捐任务,等等,千方百计筹措这笔款项。——李恭忠《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对上述事件,有社论指出)爱你的国父,如像爱你的祖先一样,崇仰革命之神如像昔日之神一样,努力把 “国 ”之意义在建筑中象徵之出来,努力以昔日建祠庙之热诚来建今日国父之会堂及图书馆!——《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4月21日) 领袖崇拜可以这样来看:即既存在着自发的领袖崇拜,也存在着 “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 ”领袖崇拜灌输。——李恭忠《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材料三 1933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政府杀害6年后,北平各界发起了公葬李大钊的活动。这次公葬除了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青年学生外,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层人士、社会各界团体(如北京大学)、各类知识分子(如胡适、鲁迅)纷纷在这次公葬活动中亮相,这显示了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李宗刚、陈志华《公葬李大钊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生态》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 “黄帝热 ”是三民主义中哪种革命思想的文化象征?这种革命思想有何局限性?(2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崇拜仪式偏重于 “自发的 ”还是 “系统的 ”领袖崇拜?对此,你做何评价?(5分) (3)据材料三分析,当时民国政治文化生态 “复杂而多元 ”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以 “复杂而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生态 ”为主题,阐明社会各界代表出席李大钊公葬的不同意图。(要求:言简意赅;论述准确;表述成文;120字左右)(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