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福建福州高三期末·26)(18分)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清代)关税收入总额直线上升,至清末已比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近百倍,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由清代前期的10%左右猛跃为晚清的30%左右,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清政府借用外债活动可以光绪二十年(1894)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其国外借款共计4626万两,每年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总收入的4%左右;晚清时期共借外债l2.04亿两,每年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50%。——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材料三 美国国家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单位:万美元)
——《1942年美国统计摘要》 (1)据材料一,比较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2)据材料二,说明清代晚期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8·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 “海禁 ”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 “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 ”。史载,广东 “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 ”。……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 “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 ”,应 “合心协力,团结一气 ”。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 “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 ”有的声称: “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 ”有的指出: “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3分) |
2. |
(2018·北京海淀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题·33)(23分)人类社会中曾出现不同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在近代出现在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核心标志。
材料一 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6分)材料二 14至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巩固下来。它们不是通过外来的侵略扩张,而是由中世纪君主国发展而来,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使它们有别于多民族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是这类 “领土国 ”典型代表。主权的加强导致民族情感的普遍增长,促进了海外贸易活动和国内财富的增长,也助长了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 ——摘编自【德国】尤根·奥斯特哈默《全球化简史》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古代罗马的不同。依据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所造成的影响。(6分)材料三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及各界对和会都抱有较大期望。北京政府为代表团规定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即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4月,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交了《中国希望条件说帖》,正式提出了中国希望废除的外人在华特权。但英法操纵的巴黎和会并未将这一要求列入会议的议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 “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 ”,有涉及中德、中意或中日间之关系者 “一律废止 ”。不久,中国与英美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并成为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国之一。中国战场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及中国在新的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中国与英美等盟国间不平等条约的存在成为一种荒谬的现象。1943年1月11日,中国与美国、英国分别签署条约,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等特权,宣布废除《辛丑和约》,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以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为视角,对材料三进行解读。(11分) |
3. |
(2014·河北邯郸高三质检·26)(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16—17世纪中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11分)这些表现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历史进行论证。(1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