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胡适)以 “中国传统与未来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中,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 “学术复兴 ”,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 “科学方法 ”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丈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将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第二次 “文艺复兴 ”运动 “新儒学 ”指的是什么?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并说明 “新儒学 ”出现的原因。(12分)(2)材料二中的 “新运动 ”指的是什么?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13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1·广东广州高三阶段训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2)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儒家思想的演变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战国、唐代、宋代三个时期的变化。(6分) |
||||||||||||
2. |
(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A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 800人。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 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窃臣衙门设立同文馆以来,迄今二十余年,所有延请外国教习,指授学生各国语言文字以及天文、算学、化学、医学等项,冀于洋务有裨。历年以来,洋教习等均能始终不懈,各学生等因而日起有功,或随带出洋充作翻译,或升迁外省及调赴沿海各处差委者已不乏人,实属著有成效……查同文馆有翻译书籍十数种,如万国公法、格物、测算、法国律例、化学指南诸书,均系总教习丁韪良暨化学教习毕利干所译。——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相对宋代教育,指出同文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同文馆创办的意义。(15分) |
3. |
(2016·湖北黄冈高三元月调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元杂剧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戏剧一直是城市人民最主要的共同审美对象。这种情形在明代表现得非常充分。明代戏曲在元杂剧后取得了极大的繁荣。首先是种类繁多……其次是大作家、大作品和名演员不断涌现……第三是不断有创新……汤显祖是明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牡丹亭》是一部 “以情格理 ”的杰作。汤显祖最佩服的是晚明卓越的思想家李贽(卓吾)。李卓吾主张重视功利,提出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对汤显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作品强调 “情 ”字,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中的 “义 ”和 “理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说: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 ——摘自黄建华、任丽青:《明代的城市文化》 材料二 他(莎士比亚)剧本的背景都设在意大利、法国、苏格兰或者希腊,但是实质上这些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莎士比亚所了解的狭小世界,即伦敦、斯特拉特福以及二者之间的地区……他的很多重要剧本都隐含着这样的意义。詹姆斯_世的腐朽王朝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朝廷中得以用反讽的手法再现,《仲夏夜之梦》中的波特姆、彼得·奎斯和他们的同类都是英国的乡下人,而几乎不像雅典人……在《第十二夜》中,我发现马尔沃利就是讽刺版的本·琼森,《李尔王》中的埃德蒙就是莎士比亚心目中另一位对手一一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最终版。【注:本·琼森和克里斯托弗·马洛都是莎士比亚以后不久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剧作家】自莎士比亚之后,伦敦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伦敦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也没能例外……如莎士比亚再现世界一样,狄更斯再现了伦敦。 ——摘自哈罗德·布鲁姆:《伦敦文学地图》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戏剧繁荣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汤显祖戏剧的思想内涵。(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戏剧的共同特点。(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