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山东青岛一模质检·38)(24分)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 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例: )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 新航路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2分)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6分)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4·广东梅州五华高三第二次质检·39)(26分)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材料二 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来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 “极端的年代 ”,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 “大灾难 ”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材料四 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6分) (2)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历史因素推动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方面的 “改革与重组之潮 ”?这些经济上的 “改革与重组 ”有何共同之处?(8分)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列举 “太平洋时代 ”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6分) |
2. |
(2014·吉林长春三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期间,英国的人口只占全世界人口的2%,却具有相当于全世界40%~60%的现代工业能力。英国纺纱业的机械化,比单个生产力提高了300至400倍。……伦敦是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政治中心和新闻中心。可以这样说,造船技术、蒸汽机和动力织机不断改变世界均势,蒸汽机和动力织机把英国推到19世纪世界领导国的地位。 ——《英国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二 马嘎尔尼使团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 “奇巧淫技 ”,并认为 “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而且,清朝政府对于英国人将各类专家的名字放在使团官员前面而感到大惑不解: “此项人等,既称官员,何以名列在天文、医生之后?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在《盛世危言·后编·自序》中, 郑观应明确指出, “商战重于兵战 ”,兵战固不可忽视,但是 “末 ”,商战才是真正重要的,是 “本 ”。要进行商战,必须有大量丰富而价廉物美的商品进入市场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而这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做后盾。——《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 “世界领导国 ”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人对西方工业文明态度的变化。(17分) |
3. |
(2014·四川自贡三模·13)(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8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 “五四 ”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 “格义 ”方式( “格义 ”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 “五四 ”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 “五四 ”以前和 “五四 ”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8分)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