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山东省烟台市2009届高三历史练习(一)(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0年至2006年中国 GDP 增长率为8.4%、8.3%、9.1%、10.0%、10.1%、10.4%、10.7%。另据统计,2007年GDP增速11.4%性。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 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 网易财经 
材料二 在CRT彩电时代曾位列全球第一阵营的中国企业,在平板电视时代因受制于上游核心技术等原因而逐渐政出了领地位置。……2007年,三星、索尼、飞利浦分列全球液晶电视(平板电视)出货金额及出货量前三名,夏普、LG、东芝与松下居第四至第七位,其中没有中国企业的影子。……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说,中国彩电巨头在平板电视时代不掌控上游核心技术,难以发挥成本优势。2007年第四季度液晶电视……在全球市场已大大 超越CRT彩电。液晶电视的市场占有率,日本为86%,西欧为84%,北美市场为78%,而中 国市场CRT彩电销售仍占很大比例。
—— 段志敏(京华时报2008年02月2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我国2000—--2007年GDP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8分)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不利因素?(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2分)
(3)一位外国评论家说,中国是 一个既富有又贫穷、既强盛又脆弱的大国 。试以上述中国经济状况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40)(25分)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原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便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原地区搬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苏和安徽等地区。在第一次大迁徙的150年间,南迁的人口达到了90万人之多。
唐代的时候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之乱期间又有一大批人离开了北方跑到南方。这次移民所移动的距离更远,跨越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等地,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住下来。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12世纪中期。当时的中国处在南北对峙的状态,北方女真人的金政权与南方汉族人的南宋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移居到南方。这一次,由于浙江、江西等地在上次移民中也居住了很多人口,大批移民只能向更南的方向行走,最终走到了广东、广西、福建,甚至海南岛等更靠南的地方。
材料二 到了中国近代,最明显的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这三个方向的近代移民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不仅如此,一开始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比如闯关东。
材料三 上海大学的刘玉照教授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外移民潮流,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波移民产生在清朝,大量劳工迁徙至东南亚地区;第二波移民出现在晚清时期,因通商形成贸易移民;第三波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的 精英出走 ,大批优秀知识分子赴海外留学并定居;第四波是在21世纪出现的社会富人外迁移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移民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分析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及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及有关知识,分析促使现代中国海外移民群体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2.

(2011·广州海珠高三综合测试一)(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况那样一,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

材料四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制度和政策对经济结构的演进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2分)造成这一效应的有哪些主要制度和政策?(4分)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2分)材料三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2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新中国相关史实,分别概括我国经济 濒于崩溃 及新时期 快速发展 的主要原因。(8分)
(4)综合上述信息,你怎样认识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4分)

3.

(2012年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36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 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 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 世界 ’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剐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CCTV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以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机制的主要变化。(6分)
(2)结合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 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