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福建潮惠三校高三二联)(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1日晚,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仪式,庆祝《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这部旨在强化欧盟管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里斯本条约》,对欧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做出了新的规定,以适应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观察家认为,这一定会帮助欧盟提高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使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跃上一个新台阶。至此,欧盟长达8年的立宪建制进程暂告一段落。这标志着欧盟在政治一体化的道路上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欧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光明网

(1)根据材料说明《里斯本条约》之所以会成为欧洲 新的里程碑 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8分)
材料二 2009年9月以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与中、韩领导人接触时,曾多次提出按照欧盟的形式,建立一个 东亚共同体 的构想,而中、韩领导人也对此予以积极回应。三国领导人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在东亚地区建立类似欧盟的一体化组织,是符合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东亚地区的历史遗留及现状问题非常复杂,相比欧洲建立欧盟的模式,东亚要建立 东亚共同体 会更加艰难。

——《国际金融报》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提到的 欧洲建立欧盟的模式 具有那些特点。(6分)
(3)试结合东亚地区的历史遗留及现状等问题,说明东亚地区建立 东亚共同体 为什么会显得更加艰难的内部原因。(1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39)(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 挑战——应战 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 永久性变化 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 周期性变化 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 挑战——应战 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6分)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 永久性变化 的要素?(10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8分)

2.

(2011年3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46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713年,法国人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就提出了建立欧洲联盟的设想,主张所有欧洲国家缔结一个永久的盟约,制定并服从共同的法律,组建武装部队来保证盟约及法律的贯彻执行。……但欧洲统一的理想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才得以基本实现。

——《欧洲统一历程》

材料二 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材料三 正如欧洲学者所指出的: 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各国的民族特性就在这些壁垒范围内发展。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在这样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不再是欧洲人至高无上的参考系。 长期以来,战争一直是对民族国家局限的冲击的主要形式。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则使一体化这种新形式得以产生。克服民族国家的局限性和由这一局限性导致的对抗和冲突,就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深刻动力之一。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建立欧洲联盟的设想最早是基于什么目的而提出来的?标志着欧洲联合迈出第一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4分)
(2)材料一中提到的 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 来完成欧洲的统一,在20世纪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分)
(3)材料三认为造成欧洲一体化的深刻动力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还有哪些?(9分)

3.

(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23题)(15分)从历史上看,东亚(含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联系就较为密切,形成事实上的东亚经济圈。到了现代,东盟、APEC组织的建立和东亚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东亚经济圈呈现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5分)
材料二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6分)
材料三 2009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 东亚共同体 构想,成为当时国际社会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有人认为 东亚共同体 最大的难题,是美国因素,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1990年倡议组建 东亚经济集团 ,被美国的 全力扼杀 政策当即置于死地。从东盟内部来看,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加大。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 复兴 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