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08盐城市三星级高中第一协作片11月联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动作机制时有调整,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的美国,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70年代末的中国先后实施了社会改革。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材料一所述的改革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功结合的例子,它们具体指什么事件?他们共同的历史背景和共同的措施手段分别是什么?(6分)
(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何明显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这种不同?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5分)
(3)在材料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十四大作出了什么重要决议?(1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4·广东湛江高三调研·38)(28分)近代以来,大国关系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1960 11 4 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1972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

材料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1)据材料一,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6分)
(2)列举史实说明 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 进行了哪些政治探索?(6分)请用史实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是如何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的。(6分)

2.

(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孟子曰: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何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毫无保留地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幸福的特定的历史性思潮。人文主义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及其封建文化体系。

——史仲文 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1)结合材料一、二观点,分析说明两者对 的关注出发点的不同及其经济根源。(10分)
材料三 民生是生民之命。它表达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和理性的欲望,反映民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关切人们最现实的利益和意愿。它潜藏着对专制统治的排斥,内蕴着对基本人权的渴望。因此,民生观念的逻辑升华,必然是糅合民权信仰的法理叙事。

——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

(2)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 基本人权 应该是指什么?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你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在解决 基本人权 方面所做出的努力?(10分)
材料四 (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和谐社会。

——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特点?和近代相比,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哪些优势?(10分)

3.

(2011年4月邵阳洞口县联考40题)(3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中国国务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民生 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 民生 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了 主义 、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上,第825页)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同上,第835页)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是和谐之本。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回顾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斗争的概况。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那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权分立的议会制民主有何本质区别,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1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出现过哪些重大的影响民生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12)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发展民生是怎样的关系?(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