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山东青岛一模·28)(20分)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已把建立法制摆在优先地位。……1983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建立了一个法律委员会。彭真委员长宣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今后几年中将努力加强和保证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在 “文化大革命 ”的动乱年代之后,中国现在正采取措施以恢复法律的作用。 ——法国《人道报》1984年《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法制以来,我国加快了立法进程。据统计,五届全国人大立法60件,六届全国人大通过法律63件,七届全国人大上升至87件,八届全国人大117件,九届全国人大113件。——《中国法制建设史》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如何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6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1·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41)民法典被誉为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出于巩固统治、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的需要,强势推动民法典编纂,立法方针、立法原则与立法人员都由政府决定。整个民法典编篡历时三年,由主要仿《德国民法典》的《大清民律草案》发展而来,各编相继完成,次第公布施行。新知识精英参与执政,他们秉承对三民主义政治理论的价值认同,贯彻于立法原则和条文中,导致法典过于精英化和政治化,基本上在封闭状态下完成,缺乏对舆情的了解。用大陆法系的标准来衡量,民国民法典 “集现代各国民法之精英,而弃其糟粕 ”, “在改革中国数千年的法制、开创私法制度与司法文化方面,较之法国民法尤有过之 ”。 ——摘编自张生、李彤《民国民法典的编订:政府与法学家的合作》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过程的特点及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背景。(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的差异。(7分) |
||||||
2. |
(2019·四川乐山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官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晚清剧烈的社会动乱,导致传统官役制下地方社会秩序难以维系,许多地方逐渐兴举绅董制。与保甲、里甲以及乡约不同的是,绅董是享有薪酬的职位。且地方绅董的治理权属远超乎其上, “地方学务、卫生事务、道路工程、农公实业、慈善事业、公营事业、地方经济……皆归绅董办理 ”。但绅董治理模式并不是朝廷典章制度意义上的规范体系,而是依存于地方特定情景而变通运行的一个机制。——据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 材料三 在20世纪60年代时,浙江省枫桥镇干部创造了 “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维持良好治安的 “枫桥经验 ”,1963年毛泽东同志也亲笔批复要各地效仿,试点推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枫桥经验 ”也不断自我提升,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具有鲜明特色的 “依靠群众,预防纠纷 ”,坚持以群众为基础路线,维护社会的稳定治安,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社会治理正处于优化阶段,可以将其与 “枫桥经验 ”相结合,推动基层社会良性治理的步伐。——据刘任平《借鉴“枫桥经验”实现基层社会良性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绅董制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枫桥经验 ”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有何启示。(5分) |
3. |
(2014·安徽合肥三模·3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朝设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 ”, “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 “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 ”, “纠察朝仪 ”, “巡按州县、纠视刑狱 ”等。 ——摘编自《唐六典》 材料二 唐初规定: “凡军国大事,则(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门下省)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资治通鉴》卷193《唐太宗贞观三年》 唐还在门下省设立左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专职谏诤之官, “掌规谏讽谕,备顾问应对 ”。——摘编自《唐六典》 “唐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选举志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户部尚书年富的《官箴》《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材料三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对话论天下。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余年,耳闻亲见的,真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 ‘政怠宦成 ’的也有, ‘人亡政息 ’的也有, ‘求荣取辱 ’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奈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 毛泽东肃然相答: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 ——摘编自2005年0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御史台的主要职能。(6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在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举措。(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层面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 “跳出历史周期律 ”的?当今重温 “窑洞对话 ”有何现实意义?(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