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年4月邵阳洞口县联考40题)(3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
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人民争取和发展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这条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而且正在逐步实现把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

——中国国务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民生 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 民生 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了 主义 、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同上,第825页)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同上,第835页)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是和谐之本。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回顾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斗争的概况。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那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权分立的议会制民主有何本质区别,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民主?(1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出现过哪些重大的影响民生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民生问题?(12)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发展民生是怎样的关系?(7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4·广东佛山一模·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

和政论文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

苦思甜

篇数

15

13

9

4

材料二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 走近经济 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12分)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4分)

2.

(2014·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23)(21分)2013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92周年生日。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三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 长期共存,相互监督 方针的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6分)

3.

(河北省保定市2011年12月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 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正在于我们……开始作战略上的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要安排得更稳妥。
(1921年)列宁: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1922年)列宁: 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 退却 在农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何理解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不同阐释。(11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和中国的 原有不完美模式 分别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 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 的?(8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三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