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湖南浏阳一中第三次月考·28)载了古希腊时代和斯巴达城邦的一位改革者——吕库古(LyCurgus),他制定的法律给斯巴达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强盛。
材料 在吕库古之前,斯巴达内政摇摆不定,时而依附国王,倾向僭主政治;时而随和大众,拥护民主政体。他选择二十八名六十岁以上的有声望的人组成了元老院,作为国家这条船上的一种压舱物,需要抑制民主政体时,元老总是站在国王一边;相反,要反对僭主政治的侵凌时,他们叉总是支援人民的行动。他说服了同胞将所有的土地变成了一整块,让每个斯巴达人拥有完全相同数量的土地和奴隶,而斯巴迭公民本身完全脱离劳动,他认为完全平等的共同拥有城邦的财富,人就只能单凭美德去赢取超越别人的功名。他还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由于铁币易坏且币值极小,偷窃从斯巴达消失了;因为没有金银货币,外国商旅就不再将货物运入斯巴达的港口;外国的学者也不再涉足斯巴达的土地来宣传哲学和诡辩;再没有神汉、妓女、艺人。于是,奢侈的土壤就这么被去除了。吕库古还要公民共进三餐,饮用同样的、指定的食物,使公民们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脱离集体。他让斯巴达的母亲们教育幼儿知足常乐、不挑食、不怕黑,孩子一长到七岁,就按照吕库的命令全部由国家收养,编入军队。在这里没有其他城邦少年们习惯的舞蹈、音乐、哲学,他们只遵从划一的纪律,接受拳击、短剑、矛盾、队列训练,因而渐渐地习惯了彼此一道的服从。读书识字仅学到够用而已。其它一切训练都在于使公民学会服从命令和能征惯战。在吕库古之后五百年的时间里,斯巴达人一直奉行着他所制定的法律,成为了当时希腊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大城邦。其最著名的名言是: “斯巴达人从来不问敌人的数量,只问敌人的方向 ”。 ——摘编自普鲁塔克《名人传》 (1)概括吕库古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斯巴达和雅典,在希腊古典时代一直是为人们所称道的强大城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各自强大的原因。(9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7·北京顺义一模·33)(18分)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
材料一 古代西方建筑多以石为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 “体量 ”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起源希腊文明的西方建筑,则更多的体现为开敞性……。 材料二 木构架建筑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中国建筑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 “院子 ”的格局。这种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形式上讲究对称、均齐、庄严。国有长城→城有城郭→村有围壕→家有院墙……院里有院,园中有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 “围合 ”意象……,封闭性在中国的建筑中表现得更强烈……。 ——摘编自高洪芹《浅析东西方建筑的差别》 材料三(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对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句话的理解。(6分) |
2. |
(2016·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1)(14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摧(越级提升之意)为 “按察使 ”(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 “政绩审查 ”,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许良英 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材料三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监察御史的特点。并指出明代设立监察御史的根本目的。(5分)(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5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 “政府第四部门 ”的原因。(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2分) |
3. |
(2015·福建莆田一模·28)(14分)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民观念是东方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又成为维护和巩固君主统治的重要政治文化因素。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丧失了政治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这样,整个社会安于这种政治思想模式,民众习惯成为顺民了。 ——摘自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古希腊的商业形式和城邦的政治体制促进了希腊公民的能力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摘自高寒《浅谈希腊神话中的人文精神》 材料三 关于 “公民 ”的概念,中国古代并没有,完全是舶来品……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1902年他(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梁启超为《公民自治篇》所作的按语中,对 “公民 ”做了解释: “公民者,自立者也,非立于人者也。 ” “至公民之负担国税,则权利义务之关系,固当如是,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而康有为认为: “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命之曰公民。 ”——摘自杨才林《论民国时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 “臣民观念 ”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臣民观念 ”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5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并从政治角度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梁启超所提倡的 “公民概念 ”的内涵。概括指出欧美 “公民概念 ”和中国 “公民概念 ”产生途径的差异。(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