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28题)(11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日木兹放弃其对台湾及澎湖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 ——1951年《旧金山合约》 材料二 第二条:兹承认依1951年在美国旧全山签仃旧金山合约第二条,日本国业已饮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群岛以及南沙鲜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第十条:就本约而言,中华民国国民应认为包括依照中华民国在台湾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将来可能施行之法律规章而具有中国国籍之一切台湾及澎湖居民及前属台湾及澎湖之居民及其后裔。——1952年《中日和约》 材料三 我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朔,这也是改变历史的一星期
——
尼克松
材料四 2011年8月11日,
“中国外交白皮书(2011年版)在广西南宁举行首发仪式,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的总领事、领事以及柬埔寨、印尼驻南宁商务代表联络处的官员应邀出席仪式,中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戚振宏致辞时指出,
“希望通过这次推介活动,使东盟各国的朋友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外交玫策,了解我们与周边国家进一步互联互通建设、深化互利合作的政策、举措和真诚愿望
”。
(1)简述材料一问题的由来并结合此条约签署的背景,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产生哪些重大影响?(6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尼克松为什么说是改变历史的一星期?(3分) (3)结合材料四在加强协调与合作方面新时期中国有哪些外交成果?(3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6)(17分)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说2015年的中日关系依然不会平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今天的抗战,中间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还不愿意发动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相反的,他们把抗战看成只是政府的事。——《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材料三 “如不解决中日关系,就不可能有日本的稳定。第三,日本的安全保障……对日本来说,不仅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还要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如中日美三国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的话,远东的和平就能实现。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比在亚洲建立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能成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日】毛里和子《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 “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 ”?联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6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与国民党各自的抗战理念。(5分) (3)材料三中 “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 ”开始于何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 “日本与中国建立正常国家关系 ”的背景及影响。(6分) |
2. |
(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22)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新的历史悲剧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 “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 ”。……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 “元气 ”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 “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 “代表新文明之小国 ”与 “代表旧文明之大国 ”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 “侵略 ”与 “被侵略 ”,而是所谓 “新文明 ”战胜 “旧文明 ”的 “义战 ”。……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 “国父 ”。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 “总理 ”转化为 “国父 ”,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 “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 请回答:(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 “甜头 ”是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献。(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2分) |
3. |
(2014·天津南开一模·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春,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致总理衙门原函中指出: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被革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之职。1896年3月至10月,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给多位朋友的信函中谈到了出访欧美的感受,在给某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 “此行遍历诸大邦,亲觇(视察)富强之实效,中国地大物博,果能上下一心,破除积习,力图振作,亦何事不可为……”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李鸿章更加明确强调: “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 ”。 材料三 戊戌政变后,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对李说, “有人说你是康党 ”(与康有为同党),李鸿章回答说: “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强国,中国之强久矣,何待近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臣实是康党。 ”慈禧听后只能 “默然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简析其思想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当时李鸿章给予慈禧太后的回答?(3分) (3)综上,简要谈谈你对李鸿章思想变化的看法。(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