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11分)(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按钓鱼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台(岛或屿)、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五个岛屿及几个岩礁组成,其陆地面积约 6.5平方公里。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1895年被日本占领,二战时期,钓鱼岛又由美军控制,二战后据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但1972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中日之间就钓鱼群岛主权问题冲突不断,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材料一 1403年左右出版的中国航海记录《顺风相送》载 “至八日出海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船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福建往琉球》篇载“……北风东湧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注文中甲卯、单卯、乙辰、单乙等均为指南针的方位)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在行政上,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 材料三 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经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经有史学家提出许多证据证明,日本人在1884年发现钓鱼台,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决定将钓鱼群岛 “编入 ”日本领土。 材料四 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详细的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蕴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800亿桶。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为什么说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6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曾在1885年及1895年两度窃据钓鱼台和现今占领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各是什么?(3分) (3)据所学知识说明 “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 ”的理由。(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天一大联考
“皖豫联盟体
”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摘编自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摘编自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6分) |
2. |
(2015·安徽黄山三模·37)(28分)2015年3月11日德国总理访日三次提及历史问题:正视历史,才能被国际社会接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10年努力,到1877 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自然不只是弥补损失,而是为了实行 “强兵富国 ”,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明治初年以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贪婪凶残的对外掠 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 “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 ”他还曾说: “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 ”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 “惊世一跪 ”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表示, “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 ”……对于德国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 “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其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8分) |
|
3. |
(2015·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38)(26分)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学者分别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的评价?并作简要说明。(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8分),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通过对以上材料探究,你认为影响史学家进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