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 ”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 “不平等待遇 ”的?(5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3分)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10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联考·41)(12分)一百多年来中日间战争共有三次,不仅影响了两国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指出是哪三次战争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三次战争是如何改变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 |
2. |
(2017·浙江
“超级全能生
”高三12月联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就把政治软弱和四分五裂的中国看成是扩张自己利益的场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和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离现场更近一些罢了。 ——据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整理 材料二 尽管传统的看法是纳粹德国首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实际上日本军队的行动更早。1937年下半年,日本从傀儡国满洲调集了大批军队准备入侵中国。……中国军队在一些地区的抵抗十分顽强,日本士兵采取了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对付中国的士兵和平民。……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1941年晚期夺取西方在整个东南亚的殖民地之前,日本和中国就已经陷入了大规模的战争,誓死争夺着对整个东亚的控制权。……在珍珠港事件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日本军队深陷中国战场。——摘自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 “日本人至少是从1895年开始 ”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5分)(2)指出材料二中 “1937年下半年 ”所指的事件和 “日本士兵采取惨绝人寰的报复手段 ”所指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5分) |
3. |
(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明治初期 “富国强兵 ”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 “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 ”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 “华夷秩序 ”。 “华夷秩序 ”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 “众所共晓 ”(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