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5分)(2011·广东揭阳高三1月联合考试)一份对外 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 和约 和约 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试题4)〖名题分解〗
问题:
(1) 和约 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 和约 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 和约 的?(15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0·江苏扬州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二·22)(12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廷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 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

——【日】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

材料三 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一轮回的甲子之年》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清廷舰队 建立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二,从中日双方分析造成甲午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5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3分)

2.

(2015·山东济宁二模·38)(26分)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 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又为何 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 传统者 现代人 之间,设定了 过渡人 这个概念。……中国的 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 过渡人 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 过渡人 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节心主义的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 反应 。(6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4分)

3.

(2015·湖北襄阳一模·41)(12分)下列是日本《新歴史教科書》株式会社扶桑社(市販本)对中日战争起因的描述。

事件

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

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

七七事变

1937 7 7 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14年12月1日,在日本众院选举公告发布前一天的党首辩论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战争责任问题做出了避开直面回答的模糊表态: 过去那场战争的原因何在,必须交由历史学家去判断。
就日本教科书中关于两次中日战争起因记述,谈谈你对中日战争责任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