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广东高考·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 格致 科学 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 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 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 格物致知 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 格致 。19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 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 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 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 代议制民主 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 直接民主 民主 ,而且近代 间接民主 也是 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 民主 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 科学 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 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 格致 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 民主 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 经济 中学 粉丝 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9·北京高考·37)(38分)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 节钞 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 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 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 记忆复兴 这一现象。(12分)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 法国大革命 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3)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8分)
②为 美国独立战争一华盛顿一联邦政府的建立 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8分)
(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2.

(2011·浙江高考·38)(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 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 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 新的变化 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3.

(2014·北京高考·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 天之子 ,其所居之地称为 中国 (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