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海南高考·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北京高考·19)【黄河——
“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8分) |
||||||||||||
2. |
(2023.6·浙江高考·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 “群 ”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 “群学 ”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 “以群为体,以变为用 ”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 “合群 ”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 “合群 ”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 “合群立国 ”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 “社会 ”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 “社会 ”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 “群 ”。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 “社会 ”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 “各级社会 ”不同,是 “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 “社会 ”一词高度普及。伴随 “社会 ”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 “中等社会 ”的代表,必须以 “下等社会 ”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 “下等社会 ”进行 “有秩序之革命 ”。尽管 “中等社会 ”并没有真正把 “下等社会 ”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 ”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 “社会主义 ”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 “社会主义 ”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 “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 ”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 “群学 ”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 “群学 ”思想的根本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 “社会 ”一词逐渐取代 “群 ”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 “有秩序之革命 ”的重要举措。(7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 “社会主义 ”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 “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 ”的缘由。 (9分) |
3. |
(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