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0·海南高考·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今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2·浙江 山水联盟 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26)明清时期,我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明王朝覆亡的现实,促使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是导致明王朝覆亡的重要根源之一。他们在痛苦的反思过程中提出,必须以有用之 实学 取代 明心见性 之空谈,这就将实学思潮推向了高峰。因此,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除此之外, 西学东渐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客观上也对实学思潮的高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思潮遍及政治、经济、学术、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其基本特点是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求 经世致用 ,反对空谈心性。明清之际至清康熙中期是实学思潮的高涨时期。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在欧洲,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出现工场手工业、包买商人等新的经济因素,并迅速扩大到英、法等国家。在中国,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与欧洲国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 实学思潮 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 实学思潮 的内涵。(5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统治者在内外两层面采取的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政策并分析其消极影响。(5分)

2.

(2020.6·福建学业水平·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商业繁荣,商业活动突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汴河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密集,甚至出现了夜市。城市格局不再有坊、市的严格区分,坊制对商业的空间制约越来越小。

——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业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专业市镇,如盛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枫泾镇、洙泾镇居民以棉纺织为业,景德镇居民以制瓷为业。专业市镇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国内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三 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 片板不许下海 ,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海禁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商业活动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明中期以后商业市镇发展的状况。(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分)

3.

(2008年11月山东济宁一中高三反馈练习)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 祖传秘方 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 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 人弃我取,我取我与 等。他提出 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 ,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2分)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2分)
(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所学说明司马迁时代,官府是怎样 与民争利 的?(2分)
(5)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