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07·海南高考·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 “迷惘的一代 ”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 “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 “和平万岁 ”,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 “擅离职守 ”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 “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 ”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 “迷惘的一代 ”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0·海南高考·31)(8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 “冷战 ”,他们要求结束 “冷战 ”。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 “冷战 ”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 “冷战 ”的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4分) |
2. |
(2014·全国高考Ⅰ卷·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
3. |
(2012·天津高考·14)(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 “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的 “卡特尔 ”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5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6分) |